阅读历史 |

306.文圣教子,遇到问题找方法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听父亲的言下之意,似乎对孔圣人的行为有不赞成的地方,儿子才疏学浅,请教父亲,请父亲解惑。”

“呵呵,你这是为儒教来争面子了?也是,你是宫中那几个老儒教导出来的,你由此一问也算是题中应有之意。

来,我问你一个问题,你想想,想好了回答我。”

“请父亲出题。”

杨佑一听,能和自己的号称文圣的父亲辩论实在是难得的机会。

李睿也不客气,缓缓一笑,随口念出了自己的问题:

“乞丐何曾有二妻?邻家焉得许多鸡?当时尚有周天子,何事纷纷说魏齐?”

号称在皇宫内辩论无敌手的杨佑,听完后,硬是被噎住了,立即就沉默了下来。

后面一路下来,一直到父子二人回到黑山庄,杨佑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休息,这期间杨佑一句话都没有说,只是苦苦的思考。

“为难这孩子了。希望他能想通吧。”

看着杨佑冥思苦想的样子,李睿也不去打扰,这是他磨练杨佑心智的第一关。

作为帝王,可以用学说,但不能被学说所用。

希望明天有机会和自己这看着已经钻了牛角尖的傻儿子谈谈,解开他的疑惑吧。

今天,这杨佑看来是要想一通宵了。

其实,李睿还是不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大儿子。

杨佑可没他想象的那么执拗,他想了一路没有想通,当即回房把李睿的问题写成了三份纸条。然后叫来自己的随身伺候的侍卫:

“你们把这三份题目分别交给国子监大祭酒孔颖达、太常寺卿王通、宰相魏征,就说这是父亲对我提出的问题,请三位老师指教。”

一旦把皮球踢出去了以后,杨佑就安心的去睡觉了,根本不存在去熬夜想通宵的问题。

负责杨佑安全的龙卫,把这一消息报告李睿以后,李睿也是哭笑不得。

现在的孩子们都这么会利用手头的资源了么?

确实,要是杨佑求助的这三人都解答不出来,他一个十二岁的小屁孩更是没有什么办法,真不如去睡觉。

李睿心中暗忖:看来这小子天生就是一个使唤人的人上人,命好。

杨佑求助的这三个人中,孔颖达和王通都是他的启蒙恩师,从小教授他如何做人做事,而魏征是后来女帝给他制定的老师。

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作怪,杨佑对启蒙恩师的感情要深厚的多,对魏征这种自己家长指定的老师内心还是有点抵触情绪的。

小孩子从小都有主见,现在自己碰到了如此难题,本不想求助据说是心学弟子的魏征。

但想着这魏征现在是自己明面上的老师,如果请教其他人,而不请教他,那势必会把这个魏征给得罪,让师生不和的情况表面化,对自己登基以后的统治不利。

所以,这杨佑才把魏征算了进来。反正你魏征是担着未来帝师的名义,你不操心谁操心?

看看,这才十二岁的小屁孩,放到上个世界的华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学生,可是在这大隋,就已经是一个具有权术思想的小大人了。

果然,由于杨佑的祸害,年纪已经一大把的孔颖达和王通两人硬是一夜都没有睡好。

李睿这一首提问的小诗,直接就是提出了三个问题:

第一句说的是孟子里“齐人有一妻一妾”的故事,李睿是在质疑为什么这么穷的人还娶的起一妻一妾。

第二句“邻家焉得许多鸡”,这也是《孟子》里面的一个典故。孟子讲,有一个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。那李睿就问了,邻居家哪里来的这许多鸡,让你天天去偷?

后两句最狠,直接骂的是孔子,那时周朝天子在位,既讲忠义,孔夫子就该效力周朝,匡扶盛世礼乐,可是他却奔波半生,到处投靠不忠王室的诸侯求官做。

前两句还好说,勉强可以解释是孟子们的门生为用故事来教育人,有故意杜撰的嫌疑。

反正只看故事的教育意义就好,无需纠结这些小细节。

那么如此胡混,应该也算勉强能解释或者糊弄过去。

关键是后面两句,让孔颖达这个孔子直系后人都脸红不已,实在是不好解释,怎么解释都不对。

你说孔子为国为民吧?可他如此崇尚礼仪忠义之人,该为周国打算啊,跑去周游列国算是什么事情?

你做孔子不对吧。可那是自己的老祖宗,是儒教的圣人,这如何能说的出口?这个面子如何能丢?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