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6.文圣教子,遇到问题找方法(2 / 2)
纠结一夜后孔颖达知道,能给杨佑出这种题目,又逼得杨佑不得不回答,只有求助场外指导的人,只会是杨佑的父亲,当今文圣李睿。
本来女帝也是有资格逼迫杨佑的,但女帝学问不高,又一直对儒教存有敬畏之心,是绝对不会对儒教圣人提出任何质疑的。
就像天下广大的儒教学生,个个都把那四书五经作为儒教圣典,只会去揣摩和背诵,并作为自己做文章引经据典的来源。
是绝对不会想着去质疑一下这里面的故事是不是真实?是不是合理?
更加不会去近乎指着儒教圣人的鼻子骂其假做忠义,不去找周天子效忠,而是去那些明显已经不尊重周天子的诸侯国求官了。
所以,虽然孔颖达心里也没有什么好的说辞,但却不能不回复,毕竟这可是未来大隋皇帝杨佑的征询。
思前想后良久的孔颖达,只有给杨佑回复了一封信件,上书:
乞丐邻人皆典故,无需舍本逐字究;只有先贤事诸侯,唯有当时圣人忧。
杨佑看着这当代孔家辈分最高、研究儒学最精通的老儒给自己来了一个,平仄不对,韵脚没有,的打油诗也是哭笑不得。
自己这位启蒙恩师是遭受了多么大的思想冲击啊,一生追求谨慎的他,居然做了一首狗屁不通的打油诗来搪塞自己。
而且,这打油诗也只大致回答了第一和第二句的疑问,对质疑孔家圣人的话语完全没有辩解解释的意思。
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:当时的情况我不知道,要想知道,你要回去当时的环境,去问孔圣人了。
这就是文人的耍赖了,反正我们祖先圣人当时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因的,只是我们作为后世子孙无法了解其中的原因而已。
王通的回答和孔颖达的回答差不多,也是认为《孟子》中的小故事有杜撰的成分,无需多去追究字面意思。
而对孔子的质疑,王通做的更是干脆,完全不予回答。只是表明这是儒教圣人的事情,他没有资格去评价和议论。
其实,这也是耍赖了。
只有魏征要送信之人带回来的回答,最是直接明了:
“臣不知,不敢也不会妄加猜测先贤意图。但若以心学理论来寻求答案,却是很简单,人要先活着才有可能再去传播学问。这是人性,无可厚非。”
杨佑好好的睡足了一觉,起来后就看到了这三个老师的回复。
他思索了一番以后,在和李睿共进早餐的时候,也就对李睿说:
“父亲,我觉得你昨天的问题很有意思,我连夜请教了三个老师。两位儒教的老师基本上就是用耍赖的办法在胡混。只有一个您开创的心学传人的老师,回答说这孔子去诸侯国找官当,是人性。
我一时有点转不过来弯,但却直觉的认为,心学学子出身的老师说的“这是人性”更加靠谱,距离事实的真想更近一些。”
李睿听完后,点点头,对自己这有些老成持重的大儿子说道:
“你能在想不通的情况下,不钻牛角尖,而是交给其他更专业的人去回答这个问题,这很好。
至于我提出的三个问题,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遇到问题是如何去解决,如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所以,你昨天的表现,可以得到四分,满分是五分。”
“那,父亲,我丢掉的一分是在哪里?”到底是个孩子,对很多东西追究的就是一个盘根问底。
“你丢掉的一分是因为你发动的人还不够多。你是知道的,你未来身上的担子很重。一定要多听多辩,绝不能只找三个人,而这三个人还只是两个阵营的人。
那支持你判断和做出决定的依据其实是不够的。
用一句你现在应该理解的话来说,这就是样本量还不够多。
明白吗?”
“可我的老师只有这三位,我去找谁收集样本?”虽然杨佑很不服气,但是却瞬间就领会了样本的意思。
对此,李睿真是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满意极了。
有了这个悟性就什么都有了,至于,眼界和胸怀,自己再慢慢培养就是了,不急,李睿有的是手段。
李睿只是笑笑,拍了拍自己儿子的头顶。.CoM
他并没有和自己这个十二岁多,一身都是反骨气息的儿子去争论,太没必要。
至少,李睿的第一步是成功了,自己的儿子愿意和自己无保留的进行交流。
这点可是很多父子,特别是皇族父子之间都无法完美做到的。
↑返回顶部↑